前言:
這文章是我多年以前寫就,陳述「第一百隻猴子效應」實乃偽科學的好個案。當時還沒開始寫部落格,放在磨子森林論壇中,後來磨子森林論壇因被駭客拿來當跳板而關閉,這文章也就不知所蹤了,今天一時興起,用Google查了一下,沒想到這篇文章居然幾乎找不到了。反而是有人把此文貼在別人的文章下做為回應,我當下決定把此文找回我的部落格,免得以後真的找不到了。

正文:
「第一百隻猴子效應」是在網路上閑來無事看到的詞彙,這個詞彙的由來跟意義是這樣的:

1950年代初期,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的一群科學家,在研究日本九州宮崎縣幸島上的猴子,他們給猴子一種從來沒吃過的洋芋。起初那群猴子一直在觀望—該不該吃那些沾滿泥巴的洋芋。後來終於有一隻猴子,把洋芋帶到海邊洗乾淨之後吃了。其它的猴子看到這只猴子這樣做之後,也紛紛加以仿效。

很奇妙的,當到了第一百隻猴子在模仿清洗時,卻發生驚人的變化:從來沒有學習過洗洋芋的猴子,突然在一夕之間,幾乎都學會了這種新的方式;也就是說,其它不知道如何洗洋芋的猴子,雖然沒有跟已經學會的猴子接觸,可是竟然也知道這個方法。更令人驚訝的是,沒隔多久,洗洋芋的新行為,竟橫越海洋,傳到對岸大分縣高崎山的猴子,可是這兩群猴子完全沒有任何關連或接觸。

所謂「一百隻猴子效應」是指:當某種行為的數目,達到一定程度(臨界點)之後,就會超時空的限制,而從原來的團體散佈到其它地區。對組織而言,只要認同某種觀念或行為的人,達到一定的程度的時侯,自然而然就會風起雲湧獲得更多人的認同、支持。

英國的科學家謝瑞克(Rupper Sheldrake)認為:不斷重複的行為會形成一種記憶,即不經思考也能夠反應。一百隻猴子的重複動作,形成了一種「磁場區域」,其它沒有學習過的猴子與這個「磁場區域」產生「共鳴」,而學會了這些行為。


上述觀點直接google關鍵字:第一百隻猴子,就可以找到不少類似文章。有人提倡此說,還出了本書,書名正是叫做《第一百隻猴子》,臺灣還有翻譯呢。

我最初看到此論點覺得真是詫異啊:「如果真有這種效應存在,那可真是足以改變心理學的發展」,於是我興沖沖的跑去找了在中研院生醫所作研究的學弟,把上述文章給他看,想說以他優秀的日文能力,敏銳的科學哲學素養,應該可以透過網路去日本找到該研究的原始文獻,給我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結果他的答覆如下:

本議題是偽科學的好個案
1.使用假資料,使無仔細驗證資料真偽習慣的民眾信以為真。
2.胡亂引用科學名詞,使論點沾上科學味道,嚇唬對科學有盲目崇拜傾向的民眾。

他並引用了日本維基百科的資料說明此一議題的始末:

1.幸島的洗芋動作首次觀察在1953,高崎山則是1965,間隔長達九年,故不能排除幸島猴子遷徙到高崎山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高崎山猴子自行發展該技術可能性,最好的反證就是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沒聽說木柵動物園的猴子也受日本猴隔海精神感召,也開始洗食物。

2.原始報告中並未提及幸島猴子有不須跟已學會洗芋的猴子接觸就自動學會的現象。這完全是始自所謂"新生命科學的先驅:賴爾.華特遜"的加油添醋,而且他本人也承認了,但這杜撰的說法卻被賴爾.華特遜寫在他的著作《生命潮流》中,並傳回日本,後為船井幸雄信引用。

日本維基百科的原始資料出處如右連結: 百匹目の猿現象

我這朋友說得好:要提出一個無法作科學實驗驗證的理論時,該注意的第一個要點,就是去找原始文獻,會說得更清楚;儘量引用當事人或同時代人的紀錄,切莫用後人整理過的文章。如果這份研究這麼重要,身為一個支持者,就該去函京都大學圖書館,請求複印當年報告、取得原始資料,而不是胡亂找幾本書當證據,因為書的作者不一定真懂那份文獻。

之所以特別注記這件事,是因為這個概念跟共時性的主張有類似之處,而因為我又正在研究共時性的發展文獻,在我看來,共時性的概念很明顯的被後人誤解了,不過因為忙著別的事,這種辯證型的研究,就不急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第一百隻猴子
    全站熱搜

    占卜師子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